5月20日,“央妈”为贷款买房人送上了“满满的爱”:五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迎来有史最大降幅,下调15基点至4.45%。
不仅如此,近日来,多地放宽楼市调控政策可谓呈现井喷之势,围绕着降低购房者入市门槛的稳楼市政策力度越来越大。
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当月累积已经超过56城市发布了稳楼市政策60多条,全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高达290次,继续刷新着历史同期纪录。
房贷降息,多地迅速首套房利率降至4.25%
5月20日,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数据,一年期LPR为3.7%,与上个月持平;五年期以上LPR为4.45%,较上月下调15个基点。自LPR报价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一年期LPR不降,单独下调五年期LPR还是首次出现。
着眼于当前房地产市场需求明显有收缩迹象的背景,作为房贷利率的定价基准,五年期LPR的超预期下调更是被不少人视作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
而在此之前的5月15日,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发文要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两次政策叠加,意味着首套房利率的下限已下探至4.25%。
随后19日,报告指出,已有包括广州、深圳、天津、济南、青岛、郑州、苏州、昆明等20个城市首套房最低利率降至最低限4.4%。
20日的“降息大礼包”发布后,部分地区的银行更是快速行动或进行表态,据媒体报道,天津、南通、苏州、青岛、济南、重庆等多地已有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最低降至4.25%。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将更多城市下调房贷利率至最低要求,促进住房需求释放,热点城市市场有望逐渐企稳回温。
限购放宽,激活二手房
近期发布的稳楼市政策中,20日南京“取消二手房限购”事情尤其引人关注。这座2021年GDP达到1.6万亿的新一线城市发布的二手房放松政策,成为了当前二手房限购放松的典型代表。
但就在新政“官宣”后的两小时左右,发表文章的的南京房协微信公众号将该文章删除。南京取消二手房限购政策“半日游”,也被认为是坚守“房住不炒”红线的体现。据扬子晚报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可能是文中涉及的诸多政策调整有需要修改完善之处。
“南京全市取消二手房限购,意在通过二手房的交易活跃来带动新房市场的回暖,但有可能触发投资炒作现象,这与国家要求‘房住不炒’相违背。”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认为,热点城市本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不需要建那么多新房,地方政府的做法与国家要求的“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也是违背的。
不过在更多城市,激活二手房交易已成为当前不折不扣的政策调控重点,且发布相关政策的城市能级不断走高。
5月20日晚间,大连发布新政,主要提出“非限制区域住房套数不计入总套数”“居民家庭在限制区域购买二手住房的,不再受已有住房总套数限制”。
更早些时候,5月9日,苏州放松限购政策,非苏州市户籍居民家庭三年内累计24个月社保改为连续6个月社保,非限购区域房产不再计入家庭限购套数。
长沙也在5月6日出台新政,限购区域内家庭在首套商品住房网签或取得不动产权属证后满4年,即可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
另一大热点城市杭州新政则规定,落户未满5年在限购范围买二手房取消社保要求,非本市户籍家庭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12个月即可购房,降低二手房限购门槛。
当下围绕着二手房购房限制的放宽政策屡屡出台,背后体现着二手房市场的成交乏力。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贝壳50城二手房成交套数环比下降超过20%。市场期待此番二手房政策的放松,叠加利率下行大环境,能很大程度纾解二手房市场压力,增加市场流动性。
公积金政策仍是重点
“从政策内容看,放松方向继续是公积金为主,其中接近20城提高了公积金贷款额度和降低了首付成数。”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
在提高贷款额度方面,20日晚间,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天津市缴存职工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家庭首套住房的,贷款最高限额由60万元上调至80万元。
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19日发布《关于调整首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购买第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通知》明确,将首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额度由现行的30万元/人、夫妻双方60万元/户,调整至50万元/人、夫妻双方100万元/户。
在降低首付成数方面,江苏宿迁在《关于促进中心城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均执行20%。
安徽宿州房管中心17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二次申请自住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由40%下调至30%。
另在公积金方面,福建漳州提出公积金可直接用于支付购房首付;山东烟台取消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户籍限制;沈阳则提出在部分情况下,公积金贷款不能正常还款不算逾期。
纵观楼市调控政策可以发现,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各地楼市调控坚持“因城施策”的原则,不断加大调控力度,释放合理住房需求。
“可以肯定的是,中央层面对楼市的利好效应正在逐步显现。”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认为,各地调控的跟进亦需因城施策加速、重效,今年上半年楼市迎来全面复苏值得期待。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