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棚改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lysxtv 2025-04-13 生活常识 16 次浏览 0个评论

2013年时,地产大佬王健林直言预测,未来10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仍然会涨得很厉害,但三四线城市由于不是人口流入地,而是人口流出地,市场不易被消化,所以风险很大,房价也没有多少上涨空间。

棚改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不仅如此,随后的2017年在接受福布斯专访时他再次重点强调,“三四线城市由于过度开发建设,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七年时间过去了,不得不说即便是曾经的地产“商业之王”的预测也错得离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全国房价上涨最激烈的城市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很多人“看不上”的三四线城市——全国160多个三四线城市平均房价上涨了55%,环一线卫星城涨幅更达到200%-300%:2015年之前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房价水平是三四千一平,但经历三四年时间的“全线补涨”后,连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三四线城市房价都妥妥过万元一平,随随便便一套房子总价也过百万了。普通工薪家庭就算年入10万,也要不吃不喝工作至少20年才能买得起。

对于全国众多的三四线城市,其实2015年之前业内还是观点一致认为“没有潜力”: 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人口不断向大都市圈聚集集中这是未来大的趋势,未来的楼市分化会非常明显。三四线城市不管是人口、经济还是住房供需都没有优势,所以房地产的发展没有多少投资价值;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苦苦劝诫,“投资三四线城市是火中取栗,因为三四线城市住房早已严重过剩。”

无独有偶,地产大佬余英更直言不讳道,“对有些投资三四线城市房产的,或者有三四线城市土地的,我建议大家赶紧卖,落袋为安。”

专家大佬甚至是开发商们都“不看好”三四线的楼市,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三方面原因:其一、三四线城市确实存在过度开发建设的情况,尤其是2013年-2015年,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存销比竟然高达40个月以上;其二、三四线城市的基本面不足以支撑房地产高速发展,尤其是人口常年流失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两项,更成为制约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发展的瓶颈;其三、三四线城市是棚改的重点区域,尤其是老城区到处都是破屋烂院,2015年之前棚改“拆旧建新的以房换房”政策虽然在施行,但是拆迁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是拆迁成本较高以及拆迁资金很难到位。

为什么2015年之后,三四线城市能力压一二线城市一头,彻底迎来全面腾飞? 专家们认为是新型城镇化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以及投资购房需求暴增等推动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开脱之词”,过去四五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迎来快速发展,房价短期快速飙涨,“罪魁祸首”是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实施。

从住建部近几年公布的全国棚改开工总量占比数据不难发现,过去5年全国棚改开工总数是3300万套,其中有2200万套都在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过去5年的棚改开工总量占总量的75%以上,这意味着过去5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撬动的4万多亿资金有3万亿都流向了三四线楼市。

不仅如此,棚改拆迁2.0模式的货币化安置还彻底解决了拆迁资金来源和购房需求两大问题——拆迁资金全部由央行先行垫付,后期由地方拆迁后卖地偿还,不仅形成了资金闭环,还给地方留下了充足的长期低息贷款的空间;拆迁不再实物安置,改为货币安置,这意味着被拆迁者必须拿着资金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房,可以说此举不仅解决了长期积压的库存的需求问题,还凭空创造了庞大的购买力。

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也都看到了,2015年后,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一经实施,全国的三四线城市都闻风而动,自此房价也迎来了3年多的连续上涨。尤其是环一线三四线城市,叠加承接了大量的一二线城市的溢出投资需求和资金,房价两年内就上涨了一倍多。非但如此,数以万计的投资客更是扎堆聚集在三四线城市,他们大肆购买囤积三四线的房产,以期获得和一二线城市一样的房产快速升值,暴赚之后转身离场。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2019年后,棚改逐渐开始收缩规模,国开行不仅收回了地方的审批权限,2019年底,住建部更公开宣布,“未来旧城改造不再大拆大建”,言外之意,未来棚改要全面推进更以人为本的“旧改”,棚改拆迁就此要圆满“结束”了。

棚改真的圆满“结束”了吗?事实确实如此:首先,2019年棚改开工总量较2018年腰斩下跌,根本原因是国家在全力“踩刹车”,一方面是棚改偏离了轨道,尤其“地方借棚改之名大肆发债”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不得不出手;另一方面,棚改存量所剩无几,按照经济学家朱海斌的估测,最迟到2022年,棚改就会全面退场。彼时旧改才是老城区改造的普及模式;

其次,棚改大拆大建的模式越来越不得民心。一方面它导致了不公平造富行径,有人甚至凭借拆迁一夜资产上亿;另一方面棚改货币化安置拆迁成本较高,不仅比实物安置高出30%,更没有旧改方便快捷;

最主要的是,按照国家在2017年制定的“棚改三年规划”,2020年本来就是棚改的“收尾之年”。事实上,2020年“旧改”已经提前入场了,住建部2020年底发布的旧改数据显示,2020年旧改完成了4万多个小区的改造工作,比预期的3.9万个多。基于此,住建部长重点提到,2021年将全面推进旧改工程。不仅如此,2021年的国家重要议题中,也只提了旧改,棚改只字未提。中原地产专家解析认为,棚改已经圆满结束,属于旧改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了。

棚改圆满“结束”,将对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有何影响?未来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是涨是跌,对于在三四线城市持有的房产,到底是卖还是留呢?北大专家一语说透了:

据红星新闻报道,2021年3月23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一场经济论坛上直言,“九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房价恐怕还有上涨的空间。但是由于棚改的圆满结束以及推进新的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战略,非中心城市区域的房价就难以维持,特别是那些人口流出比较严重的城市,房价下行的压力更大。”

未来三四线城市房价是涨是跌?北大专家一语说透了:难以维持。换言之就是伴随着棚改拆迁这一核心支撑动力的缺失,以及国家重点发展超大特大城市,重点推进城市群建设等战略的实施,未来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岌岌可危,房价下跌势明显。尤其是人口流出严重的城市,房价下跌的压力就更大了。

三四线城市未来的房价走势已经一目了然,对于这类城市持有的房产到底该卖还是留? 上述专家直言不讳道:因需求而异 ——自住型住房即使未来房价有所波动,也不应该焦虑,盘算着卖掉止损并不是聪明的做法,毕竟解决居住是第一重要的,以当前的市场行情,卖掉三四线也很难有更好的归宿,所以留着更合理;

对于投资型住房,专家认为应该早做点落袋为安。但该专家同时提醒,即使研判透了未来几年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趋势,也很难卖房变现,原因有二:一方面市场会长期处于“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棚改核心支撑动力消失后,购房需求和资金都会出现断层,想高位套现几乎不现实。所以投资炒房客不想被长期套住,一定要学会放低姿态,早早主动割肉降价,以达到顺利脱身的目的。否则就真的成了为开发商、为国“光荣接盘”了。一句话,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型住房,应该趁早全部卖掉,一套也不没必要留。

基于上述“九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房价恐怕还有上涨的空间”言论,卖掉三四线城市之后应该抓紧配置这些房价仍然有上涨潜力的城市,这才是当前阶段三四线城市投资者最明智的资产优化配置方式。

2019 年“稳房价”是基调。在人口流入量大、住房价格高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租赁住房建设。继续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确保市场稳定。

房地产政策的松紧程度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景气状况,带有逆周期调整的性质。无论是“因城施策”还是“一城一策”,实际上就是要各个城市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调控措施,这是未来房地产调控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当前,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战略定位指导下,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回落态势,各类物业销售面积均呈负增长态势,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均大幅下降,住宅投资热与商办类物业投资冷的现象仍然延续。虽然3、4月份各地房屋销售情况呈现“小阳春”态势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但5月份的市场数据回落说明楼市回暖尚不稳定,楼市“小阳春”动力明显不足,这场由于资金宽松导致的“小阳春”,在政策影响下已经快速退烧,尤其是部分三四线城市可能会继续步入降温的通道,接下来房地产市场有可能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的突出特点

从2019年1至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明显变化:

第一,各类物业销售面积均负增长,销售价格涨幅回落。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全部负增长。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5.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6%,降幅比1—4月份扩大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7%,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2.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12.9%。同时,商品房销售额51773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8.9%,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2.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9.7%。由此可计算得出,2019年1—5月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9325元/平方米,同比增速为7.8%,同比涨幅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成交均价924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9.7%;商业营业用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3.6%;办公楼成交均价同比下跌0.1%。商品房均价与2018年全年相比上涨6.7%,涨幅回落2.8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上涨8.2%,办公楼上涨2.1%,商业营业用房上涨1.7%。

第二,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均大幅下降。2019年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2%,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下降35.6%,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的跌幅之大前所未有,土地购置面积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土地成交价款是自最早此数据公布的2004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而且,土地成交价款跌幅超过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平均成交价格有所下降。1—5月份,土地平均成交价格为4389元/平方米,同比增速为-3.5%,是2012年以来首次同比下跌,比2018年全年的5525元/平方米低21%、比2017年的5349元/平方米低18%,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土地成交价格下降的情况。由于土地价格是形成商品房价格的基础要素,其涨跌在滞后1-2年后将反映到商品房市场。因此短期内,土地市场对新建商品房市场价格有拉低作用。

第三,住宅投资火热与商办类物业投资疲软的现象仍然延续。2019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2%,比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的增幅有所上升,如果全年能保持这样的投资势头,将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重回两位数增幅。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住宅投资增幅带动,1—5月份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6.3%,而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均为负增长,投资增速分别为-3.6%和-9.7%。住宅投资火热与商办类物业投资疲软的现象仍然延续。其中,办公楼投资虽为负增长但降幅比2018年有所收窄,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降幅则比2018年进一步扩大。从地区差异来看,1—5月份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约为东部、中部地区的两倍,东北地区投资增幅最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同比增幅分别为9.7%、9.2%、18.5%和7.1%。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8.8%,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0.5%。

总体来看,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特点突出表现为:市场成交乏力,商品住房销售将进一步回落;土地成交面积、金额累计增速双双大幅回调将对未来市场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总体开发投资依旧维持较高水平,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回调。预期2019年房地产市场平稳调整态势不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影响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几个关键因素

综合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第一,城市极化带来的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部分二线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形成了新的增长极。无论是房价上涨幅度还是持续时间,一些二线甚至个别三线城市都完全超越了一线城市。如果城市的房价上涨是有基本面支撑的,那风险相对来说是可控的;相反,如果城市的房价上涨并没有基本面支撑,纯粹由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支撑,那就是泡沫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当前部分二线热点城市和个别三线城市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经济增长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同时,资本市场安全优质产品短缺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使得房价的增长带来的投机投资需求在一些二线城市仍然非常旺盛。此外,一些地方采取的行政性措施,如新房摇号,实际上增加了很多套利需求。

第二,棚改退出后部分中小城市的市场隐忧显现。由于去库存、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效果叠加,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大幅减少,相比大中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对房地产市场销售量增幅的贡献更大,主要受棚改政策影响。未来棚改融资将由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模式转向以发行棚改专项债为主,鼓励国开行、农发行对收益能平衡的棚改项目继续贷款。随着去库存、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收紧、中小城市市场饱和度的增加,缺乏人口和产业支撑的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有所提升。

第三,收缩型城市面临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可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快速扩张后,以一些工矿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收缩已初见端倪。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各种社会经济要素会进一步向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聚集,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个别城市出现收缩问题不可避免,难免不对收缩城市房价产生冲击。因此,在中国目前城镇化减速阶段,对于部分有收缩迹象或已经收缩的城市要最大程度避免不必要的城市扩张和城市郊区的房地产项目,减小后期城市更新发展规划的难度。同时对于有收缩迹象的城市在要避免增量规划,逐步转为存量规划,甚至减量规划。将城市发展重点转向现有存量土地的再开发,依据城市发展环境与自身优势,调整城市的性质与功能。

第四,住房租赁市场或面临集体土地入市的冲击。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政策导向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其中,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以北京市为例,计划自2017年至2021年五年内供应1000公顷集体土地用于建设集体租赁住房,平均每年供地任务量约200公顷;2018年度北京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计划供应国有住宅用地1000公顷、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用地200公顷,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用地占全部住宅用地的六分之一,2018年底已实现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用地供应209.2公顷,完成率达105%。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随着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用地的供给与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的建设,相当数量的新增租赁房源将集中入市,这将给当地的住房租赁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

第五,土地市场成交下降或使地方财政收入承压。2018年土地购置面积继续增加,但土地平均成交价格增幅明显收窄,土地平均成交价格同比增加3.3%,大大低于自2013年起土地平均成交价格10%至30%的增幅。2019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均大幅下降的情况。土地成交下降,一方面是房地产信贷资金总体收紧的情况并未改变,部分地块出让附带条件过多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拿地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未来形势不明,在土地价格水平高位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拿地态度趋于谨慎。土地市场成交大幅下降,必将使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有所增加。2019年1至5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6.0%,而且自2019年起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就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未来如果土地市场成交继续保持下行的态势,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思路不断完善

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以来,延续了两年多的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长期形成的房价上涨预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住房销售涨幅放缓、土地溢价率持续下降、土地流拍数量激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市场下行压力增大。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放松限制性调控政策,缓解市场压力。但中央“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一步拓宽加厚。

第一,稳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是重中之重。2018年12月24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表示,2019年将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因此,2019 年“稳房价”是基调。在人口流入量大、住房价格高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租赁住房建设。继续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租房购房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继续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确保市场稳定。

第二,分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分化是大势所趋。房地产政策的松紧程度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景气状况,带有逆周期调整的性质。当前,一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主要依靠市场、人口增量驱动,三四线城市则主要依靠棚改政策驱动。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无论是“因城施策”还是“一城一策”,实际上就是要各个城市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调控措施,这是未来房地产调控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在市场压力较大的一二线热点城市,将继续维持严厉的调控政策不放松,在防范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同时,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而在其他三四线城市则将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防范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过快作为首要任务。

第三,放权——更加注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主体责任。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66个字定位了房地产市场:“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落实城市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自主权力进一步扩大。强调“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更加注重各地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主体责任和自主权的扩大,体现了中央调控政策的原则性和地方调控措施的灵活性的结合。

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认识及建议

首先,上半年部分二线城市市场热度显著回升引发了调控的再次升级。为遏制地价的持续上扬,已经有多城对土地拍卖规则进行了相关调整。由此看来,“房住不炒”依然是调控的核心,“以稳为主、一城一策”的政策基调没有改变。而结合5月的土地成交情况来看,土地市场投资热度已经有一定的缓解,土拍溢价率明显回落。这说明,市场调控已经有所奏效,房企对市场预期逐渐放低,拿地逐渐回归理性。各类土拍新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缓解部分地市高热现象,但并未对市场长期走向产生实质性作用。要维持地价的平稳,关键还是要适度加大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促使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真正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

其次,由于不同城市能级的市场运行结果呈现明显分化的趋势,一二线城市以保障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为重点,适当松动过紧的行政管制措施,在政策边际改善之下,市场成交活跃度将有所提升,销售面积同比可能实现小幅增长;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已完成去库存的地区将逐步退出或减少货币化安置。失去强政策托底且市场需求明显透支,市场销售有可能重回下行通道。虽然3、4月份各地房屋销售情况呈现“小阳春”态势,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但5月份的市场数据说明楼市回暖尚不稳定,楼市小阳春明显动力不足,部分三四线城市可能会逐渐步入降温的通道之中,房地产市场有可能会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房地产市场应重点防范部分三四线城市价格快速下跌的风险。

最后,不论短期调控还是长效机制,房地产政策总体目标是一致,即保持市场基本稳定,防止大起大落。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本身就是对国民经济的重大贡献。目前,中央采取的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也产生了良好效果,市场风险总体可控。面对市场价格波动压力,应进一步细分调控手段。一方面要“堵”,另一方面也要“疏”,将压力在达到危险边界前进行疏导和化解。同时,应加强全国市场压力分布实时监测、预测和预警,对过度上涨和下跌城市及区域进行深度跟踪调研和辅导调控。(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自嵩县网,本文标题:《棚改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