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lysxtv 2025-04-12 热点资讯 98 次浏览 0个评论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山区如果不搞好水土保持,就会逐步变成荒山秃岭,农、林、牧、副、渔就会失去基础。若把山区的水土保持搞好了,保住了土壤,就保住了表土中的养分,保住了山区灌溉和人畜用水。只有保住土、肥、水才会有农、林、牧的全面发展。所以进行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不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山区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希望。不仅如此,山区的水土保持也是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才能减少平原的洪涝灾害,农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不仅是恢复和发展山区经济的根本保证,而且对其他相关联的地区的经济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家庄市人民在长期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是要做到六个结合:即治山治水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1)加强对自然植被的保护。解决水土流失,首先要解决植被问题。目前保存下来的植被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很重要的物质基础。要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和刨坡开荒。对目前尚未造林和造林困难的地方,应进行封山,使各种植被自由生长,提高地面覆盖度,增加保水固土的能力。

2)营林种草绿化荒山。过去造林年年搞,但是效果不太好。造林不见林,往往是造林春满山,夏一半,冬不见。究其原因除了林业政策不够落实、森林法执行不严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造林没有因地制宜。造林也要讲科学,要按海拔高度和植被情况的不同,分别进行。

一般来说,2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风大风多,树木难以成活,应以草被为主。1000米以上至林线以下,植被密度较大,立体条件较好,应以造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为主。阳坡土层薄,宜造水源涵养林,阴坡和沟谷土层比较厚,宜造用材林。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坡度在25°以上的山坡,宜造水土保持林;坡度比较小,中层以上土壤和沟谷宜搞用材林、经济林;薄层土壤应搞薪炭林、饲料林。水土保持要实行草木、灌木、乔木相结合,增加地面覆盖度,形成地上树冠多层郁闭,地下植物根系多层固土。

3)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实践证明,进行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效果较好。根据各小流域的实际情况,从上到下,从坡到沟,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岸到沟底进行全面部署,层层设防。沟头要加强坡面治理,做到水不出田,从根本上控制导致沟壑发展的水源和动力。在邻近沟头的地方,修造防护工程,拦蓄地面径流使水不从沟头下泄,制止沟头发展。在沟坡上控制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防止冲刷,减少和减缓下泄到沟底的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水库等工程。这样,年年不断,持之以恒,分期分批治理小流域,才能取得成效,否则,用单一措施分散治理,往往收益甚微。

(2)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根据西部山区的土地资源特点,目前大力发展林、牧、果是优势。应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依靠政策的指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集中力量,在抓紧粮食生产和搞好多种经营的同时,抓好林、牧、果三个方面的开发。

林:西部山区宜林面积大,林业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中低山区。除对现有林被加强保护外,对适合造林的荒山要乔、灌木相结合。突出抓好速生林、饲料林、薪炭林,努力做好近期绿化。逐步把中低山区建成林业生产基地。

牧:山区畜牧业开发的重点,应首先放在牛、羊、鸡、兔、猪、鸭等家畜家禽的饲养上。努力提高家禽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发展肉牛、奶山羊、奶牛以及养蜂事业。

为了解决好林、牧发展的矛盾,大牲畜目前应以栏养为主。同时也要有计划地规划牧场,适度放牧,努力把山区建成畜牧生产基地。

果:种植在低山、丘陵地区的干鲜果大有潜力可挖。在搞好现有果树科学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新特果树。随着果树的发展,果品产量的增加,要大力开展果品储藏、加工、积极生产果脯、果浆、果汁、罐头等,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把低山、丘陵建成干果生产基地。

粮:山区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要切实把粮食作物种好。要努力培肥地力,实行集约经营,调整农作物布局。丘陵地区水源奇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干旱、贫瘠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开发水源、科学用水的同时,要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大力发展谷子、甘薯、豆类、芝麻等耐旱、耐瘠薄作物。深山区因热量不足,要以玉米、土豆为主。河滩沼泽土和潮湿土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稻生产。

(3)深度开发东部平原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面积约占石家庄市总土地面积50%,地势平坦,坡降1/2000~1/4000,适合机械化作业,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适合一年两作,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地力中等、土壤表层质地适中,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是粮、棉、油的重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的主攻方向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工农业生产节约用水,积极培肥地力,调整农作物布局、改造中低产田。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雨养型农业和有机旱作,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布局,扩大节水农作物面积,多途径提高土壤覆盖率,加强中耕保墒,减少土地蒸发,平整和深翻土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工业生产要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如实行废水处理回收,闭路循环使用以及将冷却水、冲洗水降温、沉淀后循环使用等。

(4)多途径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农业生产要使农作物高产、稳产,就必须有一个高度熟化的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有深厚的耕作层、适中的土壤质地、良好的土体耕型、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养分含量,而且要有良好的土壤结构,较强的保水保肥性能和供水供肥性能。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等方面的措施,来培育这样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农作物秸秆还田数量,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广辟肥源,挖掘肥料潜力等途径提高土壤肥力。

(5)改革种植制度,实行轮作倒茬。

“倒茬如上粪”,这是农民群众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石家庄市大部分耕地的种植方式是冬小麦——夏作物——冬小麦——夏作物,这不便于倒茬。随之产生了复种高产与地力、肥力不足矛盾。长此下去,不利于地力的提高。因此,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有计划地调整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利于轮休倒茬,逐步实现3~4年倒茬一次。

(6)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效。

科学施肥包括因土施肥、因作物施肥、以产定肥、配方施肥等多种施肥技术。

实践证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效益,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因土施肥。各地土壤类型不同,又长期受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是不平衡的。近地一般施有机肥数量多,土壤肥力就高;远地一般施有机肥少,土壤肥力则低。土壤肥力高低,对肥料的反应也不相同,增产效果差别很入。

2)合理施用磷肥。据土壤普查资料介绍,石家庄市大部分土壤速效磷缺乏,它是各种养分的主要限制元素。如果不增施磷肥,势必影响其他养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辛集市土肥站试验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因石家庄市大部分土壤属石灰性土壤,pH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钙质所固定,所以在磷肥施用中,应注意磷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来确定,并注意分层施用技术。

3)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效长,供肥平稳的特点,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但成分单一,两者配合施用,可互补不足。氮磷配合施可相互促进可产生联应效果,达到高产稳产和提高地力的双重效果。

4)因作物施肥。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数量是有差别的。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要的养分数量也不同,就是同一作物同一生育期长势不一样,需要的养分数量也不一样。因此,施肥要看作物的种类和长相。农作物在整个生产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养分含量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就代表了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因此,在开展土壤化验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开展作物植株营养诊断,及时掌握作物植株体内各养分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科学施肥。

(7)改革耕作制度。

从事农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参与着能量的转移和物质的循环,都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调节农业生态系统。为了合理改革耕作制度,正确管理和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必须研究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研究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量和流速。为了达到农业高产、稳产,转变和储藏更多的能量和物质,我们的耕作制度必须有利于更多的能量和物质纳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来,首先要集中到绿色植物种植的轨道上来。为此,要有合理的结构保证物质和能量通过多条途径向农作物转移,又需要在机能上保持高的转化率,加快流速和增多流量。为达到上述目的,在耕作制度上必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一切地面,凡具备种植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的种植绿色植物。挖掘生产潜力,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近些年来,许多地区庭院经济发展较快,收效甚大,应该大力推广。

2)增加间作和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在空间上、时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和太阳能。间作要做到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相结合,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相结合。套种适时,后茬作物播种过早,前后茬作物共生期长、互相影响,且后茬作物由于植株大,前茬作物收获不便,本身受损也严重。后茬作物播种过晚,达不到早播,延长作物生长期的目的。

3)实行因地种植和改进栽培技术,使农作物更有效地转化太阳能。农作物转化太阳能效率的高低,合成有机物质的多少,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很大的不同。要想提高光能利用率,就要根据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特点合理安排农作物群体,使其适应环境条件。小麦、玉米耗水量多,应在水源条件好、肥力较高的土壤上种植。谷子、山药、豆类、花生、芝麻等耐旱、耐沙、耐瘠薄作物,应种植在表层质地偏沙的土壤上。棉花、高梁耐盐能力较强,应首先安排在盐化土壤上。

4)选用优良品种。农作物种类不同,品种不一样,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不一样。有的作物、有的品种转化太阳能的效率比较高,有的就比较低。应根据比较和鉴定,培育和选用高产作物和优良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合成较多的有机物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8)合理改良利用低产田。

实现石家庄市均衡增产,把石家庄市平原建成粮、棉、油生产基地,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这目标的实现,在土地建设上,一要继续搞好高产田建设,实现高产再高产,这是土地建设的先导,用以探索高产经验;二是要加强中产田建设,实现中产变高产;三是狠抓低产田建设,逐步实现低产变中产、高产,实现全面均衡增产。改造利用低产田的关键除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外,还应针对低产原因,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利用。

1)远次地的改良利用。部分人少地多的乡村,对距村比较远的土地,施肥少、管理差、地力弱、产量低、收益少。但这部分土地往往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只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进行土地平整、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等措施,农作物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

2)沙地、漏沙地的改良利用。沙地、漏沙地的通病是漏水、漏肥。进行改良的方法是要克服漏性、提高肥力、改善土质。对于通体质地较粗的土壤,应重点通过增施有机肥、客土掺粘等措施进行改良。其利用适宜种植花生、豆类、山药、谷子等耐旱、耐瘠薄、耐沙等作物。对于表层质地较好,耕作层以下有较厚的沙层的土壤,应避免深耕,以防打破犁底层,漏肥漏水加重。

3)盐碱地改良。改造好这部分土地对增加粮食产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改良利用盐碱地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和“以水改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水改的总原则下,耕作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9)见缝插针,填空补闲。

积极发展绿肥和养地作物,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种植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平原地区发展绿肥要因地制宜,多头多路,见缝插针,填空补闲。除利用路旁、堤岸、荒滩、渠边等闲散地种植紫穗槐、沙荒种地丁,盐碱地种田菁、柽麻等,要积极搞好间作套种,如棉田倒茬种油菜,棉田早春种毛叶苕子,小麦与油菜带状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等。这样,既能增产增收,又能种地养地。

(10)实行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管理土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空间时代,仅凭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利用RS、GIS等手段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做到地动人知,科学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向外部传递正确信息。

网上查来的啊,不是原创 ^_^ !

俗话说“秋风扫落叶”、“一叶落知天下秋”。深秋季节,忽然吹来一阵秋风,一片片黄叶随风飞舞,纷纷扑入大地的怀抱。树木为什么会落叶呢?

我们知道,绿叶的主要用途是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以及蒸腾水分。蒸腾水分可以使树木在炽热的阳光下不致于被灼伤。通常是气温越高,树木水分蒸腾得越多。一到秋冬季节,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土壤中的含水量也随之减少,满足不了树木生长的需要。再加上太阳光斜射北半球,日照时数一天天缩短,它提示树木冬季就要来临。此时树叶中就会产生一种激素——脱落酸。当叶片中的脱落酸输送到叶柄的基部时,在叶柄基部会形成一层非常小而细胞壁又很薄的薄壁细胞(科学家称这种薄壁细胞为离层),离层的形成会使水分不能再正常输送到叶子里。在脱落酸的作用下,离层周围会形成一个自然的断裂面。叶子由于得不到水分的正常补充,会逐渐干枯,自然断裂面越来越明显,经秋风一吹,便会落叶纷飞,甚至无风亦会自动飘零落下。秋天树木落叶能降低水分蒸腾和减少养料的消耗,让树木能安全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季。

叶片里脱落酸的产生主要跟日照长短有关。秋分后,日照时间逐日变短,树木在接收到日照变短的信息后,叶片就开始积累脱落酸,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叶片便会自动脱落。由于各种树木对日照长短变化的敏感度和水分需求的不同,所以落叶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树木,若所处的环境不同,其落叶时间也不会一样。因而人们常发现在瑟瑟秋风中,大多数树木的叶子已落尽,唯有靠近路灯的树上依然有树叶迎风傲立,这是因为路灯的照射弥补了自然日照缩短而造成的结果。所以,园艺上常用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来延缓花木早衰与落叶。而松树、柏树等常绿树木,因其叶片上有蜡质层保护,叶面又比较窄小,所以常青不落,经冬不凋。

落叶树在秋季短时日照影响 下,激发脱落酸作用,离层细胞迅速成熟,使树木开始落叶,有利于树木休眠过冬。

由于植物本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组织细胞结构破坏,功能丧失,营 养物质转移而导致某一器官乃至整个植株死亡和脱落的一系列恶化过程称 为衰老。衰老是植物生活的一种适应机理,脱落是植物器官脱离母体掉落 下来的现象,衰老是脱落的原因,脱落是衰老的结果。生长素、赤霉素和 细胞分裂素能抑制衰老与脱落,而乙烯和脱落酸则促进衰老与脱落。

一、植物的衰老

植物和它的各个部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后逐渐进入衰老阶段,叶和果实衰老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脱落。

植物衰老是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命功能逐渐衰退并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是整株植物、植物的某一器官、植物的局部组织都可以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衰老的现象。衰老可以发生在整株植物的水平上,也可以发生在器官和细胞水平上。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在开花结实后,整个植株即进入衰老状态,最后死亡;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每年死亡,而根系可继续生存;多年生木本植物的茎和根可生活多年,但是叶和果实每年都要衰老脱落。输导组织的木质部导管、管胞或厚壁组织在植物旺盛生长时期,就已经衰老死亡。

1.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

对植物来说,衰老不仅仅是生命过程的减弱,而是有着严格顺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极为显著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衰老时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另一是蛋白质分解加快,或两者同时进行。这两种途径又不易区别,因为合成蛋白质的同时,蛋白质的降解也不断发生,实际上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是在不断地交替进行。

植物衰老时光合速率下降。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当叶片衰老时叶绿体结构被破坏,叶绿体的基质解体,类囊体膨胀、裂解,嗜锇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加大,于是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过程受到障碍,从而导致光合速率明显下降。

叶片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在衰老的前期还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而在衰老末期,呼吸速率迅速下降。而离体叶片在整个衰老过程中呼吸商与正常呼吸时不同,这说明衰老时的呼吸底物有了改变,试验证明这时它利用的不是糖,而是叶片衰老时由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此外,衰老时呼吸作用的氧化磷酸化逐渐解偶联,产生ATP量也减少,致使细胞内合成过程所需的能量不足,更进一步加速了衰老的进程。

叶片衰老过程中,细胞内部各种结构都发生破坏,最后质膜也破坏,于是细胞内部的物质大量外流,细胞本身解体。

2.衰老的内部原因

德国莫利斯提出,衰老是由营养缺乏引起的。植物各部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互相争夺营养,果实和根、茎生长点是吸引营养物质较强的器官(顶端优势),而较老的器官就处于缺乏营养的状态。如果将果实或生长顶端摘去,即可推迟植物其它部分的衰老。这是因为生长的果实和根、茎顶端可以产生生长素,促使有机营养物质向生长点运输。但雌雄异株植物的雄株尽管不开花结实,也和雌株一样要衰老。另外,即使大量施肥也不能阻止已经开花结实的一年生植物衰老、死亡。

如果正在衰老的离体叶片开始生根,即可复壮,可能是根产生某种物质运到叶中,阻止了叶的衰老。试验证明,正在衰老的叶片施用细胞分裂素即可以复壮,而且植物的根确能产生细胞分裂素。所以,从根运出的抗衰老激素,事实上就是细胞分裂素一类的物质。细胞分裂素抗衰老的机理还正处于研究当中,有人将一滴细胞分裂素滴于叶面,发现周围的有机物和无机营养即被活化,而且向处理区移动。这是因为细胞分裂素能诱导细胞分裂,并提高多种代谢过程,包括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常产生生长素,因此能调运营养物质向那里运输。但是,在来自根系的细胞分裂素供应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株植物上的较老叶片表现衰老,这可能是因为较年青的和正在生长的组织产生较多的生长素,使营养物质和细胞分裂素更多地运向这些部位,从而引起较老叶片处于缺乏营养和细胞分裂素的状态而逐渐衰老。

3.衰老的控制

光照能延缓植物衰老,其中红光能阻止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减少,远红光照射则能消除红光的阻止作用,因而光照延缓衰老是光敏素在衰老过程中起着光控制作用。植物激素能有效地调控衰老,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能延缓叶片衰老,而脱落酸和乙烯则促进叶片衰老。试验证明,叶片衰老是由内源激素所控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秋天短日照条件下,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减少,脱落酸含量增多,叶片就衰老。干旱时叶片中脱落酸含量增加,叶片容易衰老甚至死亡。

二、植物的脱落

老叶与成熟果实的脱落,是器官衰老的自然特征。营养失调、干旱和病虫害等可使器官在尚未长成时就提早脱落。果树的落花、落果,棉花的蕾铃脱落,大豆的落花、落荚等,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有效的控制衰老,是保证作物产量的途径之一。

1.器官脱落与离层形成

植物器官的脱落与器官内部形成离层有关。叶片脱落前,接近叶柄基部一段区域中的细胞,经分裂而形成的几层薄壁细胞,这些细胞在叶片达到最大面积之前已经形成,但并不发生变化而维持现状。离层的作用在于脱落时不损伤原来的组织,同时还可保护新产生的组织,使伤口免受干操和微生物的侵害。离层的薄壁细胞比周围的细胞要小,具有较多淀粉粒和浓厚的细胞质。落叶前,离层细胞胞间层和纤维素的细胞壁分解,甚至整个细胞和邻近细胞内含物都消失。这时,叶柄只靠维管束与核条连接,在重力作用下或风的压力下,维管束折断造成叶片脱落。一般情况下,叶片在形成离层之后才脱落(图13-27)。

2.影响脱落的因素

脱落是衰老的结果,控制衰老才能有效控制脱落,影响衰老的因素同时也影响植物器官的脱落。

(1)影响叶片脱落的因素

植物激素:生长素含量与分布和植物叶片的脱落有密切的关系。试验证明,当离层远轴端生长素浓度较近轴端的浓度高时,叶片不脱落;当二者的浓度差很小或不存在时,叶片就脱落;当离层远轴端生长素浓度较近轴端的浓度低时,就加速叶片的脱落。植株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叶片不断产生生长素,使远轴端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近轴端,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叶片健壮生长而不脱落。当叶片衰老时,叶片中产生的生长素量减少,使远轴端生长素浓度等于或低于近轴端,这时叶片脱落。脱落酸也可促使叶片脱落,秋天的短日照是引起落叶的信号,因为短日照促使树木产生脱落酸而提高了叶片中脱落酸的含量。乙烯对叶片的脱落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乙烯一方面加速叶片的衰老过程,另一方面能诱导离层中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合成,加速离区细胞的溶解。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衰老,但秋季由根系运往叶片的细胞分裂素供应减少,减少叶片营养物质的供应而导致叶片的衰老。叶片脱落是叶片中生长素、脱落酸、乙烯和细胞分裂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营养:糖类、氮素和无机养分的供应也是影响植物器官脱落的原因。糖类的缺乏会导致叶片、花和果实的脱落。增加糖类的积累,同时避免氮素过量,供给适当的水分,加强光照,就能防止提早脱落。无机养分中钙的缺乏会引起某些植物落叶,因为钙能阻碍细胞壁胞间层中原果胶酸钙的形成。锌的缺乏也能促进落叶,因为锌是生长素合成所必需的。

(2)影响花和果实脱落的因素。

与叶片脱落相类似,影响花和果实脱落的主要因素也是激素和营养。

受精是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受精,花开后便要脱落。所以凡能影响受精的条件都能影响花、果脱落。苹果开花时遇雨,开花后几天就大量落花,从而使产量降低,其原因就是因为阴雨天气影响受精之故。受精后的子房、胚或胚乳会产生一些激素,促进子房生长并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肉质果实的发育比较典型。含种子较多的果实,往往比含种子较少的果实长得大些。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果实中一部分种子没有发育,果实在这部分的生长也减弱,这就是畸形果形成的主要原因。

激素对果实的作用除了它能够促进子房的生长发育外,还能抑制离层的形成,使花、幼果不易脱落,所以果实中的种子如果能继续发育,果实也不易脱落。而在果实发育的后期,其中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增加,导致果实脱落,这是一种正常的脱落。

果实和种子形成需要有大量营养物质供应,营养不良,果实的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脱落,一般的落果主要是由于营养失调引起的。棉花的试验表明,幼铃中含糖量在开花后迅速增加的,就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因去叶、遮光而致使含糖量下降的,使很快脱落。未受精的幼铃,含糖量也少,也要脱落。肥水不足,植物生长不良,叶面积小,光合能力较弱,光合产物较少,不能满足大量花果生长的需要,是作物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水分和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旺,光合产物大量消耗于枝叶生长方面,使花、果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也会导致果实种子营养不良而造成脱落。

干旱、高温、光线不足、病虫等所引起的落果,也是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植物的营养之故。可见营养是促进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主要条件,而营养失调则是引起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要防止落花落果,就需要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这是农业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脱落的控制

植物激素能有效地控制脱落。低浓度的生长素(IAA)促进脱落,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脱落。赤霉素能抑制脱落,而脱落酸和乙烯能促进脱落。为防止和减少棉铃脱落,可在棉花结铃盛期用20ppm的赤霉素喷洒,用20ppm的2.4-D喷洒柑桔,均可防止脱落,提高坐果率。为了促进脱落,则可喷洒乙烯利促进老叶脱落,使棉田通风透光。喷洒40ppm 的萘乙酸钠可使梨树和苹果树进行疏花、疏果,避免坐果过多使果实品质变劣。

转载请注明来自嵩县网,本文标题:《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